高中生、卷不动了

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喜欢玩游戏?

有些人说,因为游戏都是设计出来让你沉迷的。这句话有些表面且以偏概全。网络游戏中,策划确实会设计各种随机导向的玩法,引导玩家不断尝试,或通过排行榜激发竞争,从而让人越玩越久。但游戏的魅力并不止于此。单机游戏没有充值、没有在线时长指标,却依旧让许多人甘之如饴,这本身就耐人寻味。

还有人说,游戏是来逃避现实的,对于一些人来说,确实如此。游戏不是带来快乐,而是缓解现实的痛苦。但值得追问的是:为什么游戏能做到,而生活不能?

因为好玩的游戏,**100%会让人得到掌控感**

游戏界有一条经典的设计哲学,**不能在玩家没有做错事时惩罚玩家**。你受到伤害是因为你不够小心谨慎;你获得奖励是因为你刚才足够努力,或是你的努力让你足够强大。相反,在现实中,人们常常在未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就受到惩罚。天赋不如别人、物质基础不如别人,这些你并没有选择,却会让你承受失败。在旁人看来合乎情理,但对当事人而言却是巨大的打击,它让人感觉失控。

另一点是游戏能提供及时的正反馈,而现实做不到。投资一支股票,可能数周后才会得到可能的收益;练习一门技能,可能要练习数月后才能看到提升;就连学习,也需要在考试中才能看到反馈,并且这个反馈未必准确。但游戏中的反馈延迟却短得惊人,短则像音乐游戏的几毫秒,到射击游戏的几秒、几十秒。就算是最复杂的策略游戏、最开放的沙盒游戏,你也能在几小时内得到你付出的回报。**努力–反馈链条被大幅缩短,这种可预期的回报令人无法抗拒。**人们在游戏中重新找到了掌控感,也找到了可预期感。

那么,现实中掌控感缺失的根源是什么?是**功利主义和高压竞争**。

许多文章拿“延迟满足”作为理论依据:能等待一天获得两颗糖果,而不是直接吃掉一颗糖果的孩子,未来成就更高。然而问题不在于延迟本身,延迟满足的前提是“付出一定有回报”。而现实中,努力并不必然带来回报,有时甚至带来更深的坠落感。

想象你准备一场测验,你废寝忘食整理资料,但考试时却来不及写完。反观那些只学几小时、却有天赋或基础的人轻松超过你。此时的挫败,比你完全没努力时更强烈得多。

有人说,那就贯彻“只看过程,不看结果”嘛。但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。如今的中国社会极端强调竞争和功利,孩子从小听到的不是“你已经很棒了”,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”,而是“多考一分,干掉千人”、“一分一操场”。数亿双眼睛盯着的永远是排名。竞争不断放大,挫败感不断加深。而更糟糕的是,**竞争甚至扩展到竞争努力本身——也就是是内卷。**明明10分努力就足够,有人投入20分,于是所有人都被迫投入20分,这种恶性循环无处不在。

**而内卷的根源,就是功利主义**。

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功利的社会,所有人的神经都是紧绷的。前几天,我和朋友们一起玩《Minecraft》,在兴奋讨论矿洞中带走哪些矿物性价比最高、可以用空背包带走更高价值的矿物。突然有一个人说,“为什么玩个游戏都要那么功利?”于是所有人都沉默了,我们从小被教育“没用的东西就该丢掉”,从物品到成绩再到人本身——“没有用,就会被淘汰”。我记得我小时候,父母总是喜欢丢掉没用的摆件或物品,我那时就很伤心,“虽然没有用了,为什么要丢掉呢?”,但是现在回头看,我居然也成为了那个希望丢掉没用物品的人。在社会中,你没有用,你就会被别人唾弃,尽管你已经足够努力了。

前几天看到一个 meme:
“医生,我有奇怪的性幻想。”“S还是M?”“我幻想有人爱我。”
医生的笑容凝固了。
这大概是赤裸裸的现实——又有多少人能放下功利主义,真正快乐地生活呢?

至少我做不到,我出生在普通的家庭,拥有普通的智力,户籍在位列内卷“山河四省”之一的河北,从小接受着功利主义的教育,在小学和初中是别人仰望的排名靠前者,升入了省重点。但是在高中学科竞赛,前方有太多比你小两三岁甚至五六岁的人在你之上,他们一个小时的学习就能参透你一天内才能学会的知识。有时候,你甚至连内卷的资本都没有,他们甚至连精力都比你多,你一天学习五六个小时已经让你筋疲力竭,但是很多人甚至能在效率远大于你的情况下学习八九个小时。如果把努力得到的提升(这个比喻也同样功利)拟合成函数,那么你总会找到一条在任何地方都大于你,斜率大于你,甚至导函数的斜率也大于你的曲线。

但是现实就是功利的,你不够强,不仅没法得到优势,甚至领导你的人也会把你放到替补位。“有限的集训名额为什么要给这么弱的你呢?” 所有人,包括我,都在用功利的眼光看着世界,这令人绝望,却没法改变。

这让我对竞赛失去了兴趣,让我对学习失去了兴趣——因为你无法得到任何正反馈、你没有掌控感、就算你做对了也会得到惩罚。

这不就是游戏设计理念的反面吗?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